【請問醫生:我的孩子有問題嗎?】精神科醫師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
面對孩子脫序行為,家長若非親自發現,就是由老師、保母告知。自然而然第一時間會向對方徵詢教養方針:資深有經驗的老師、保母常能提供部分建議。 不足的部分,家長會向鄰舍親友諮詢,見招拆招,許多孩童問題迎刃而解。
某些時刻,老師建議家長直接帶孩子找心理醫師諮商或精神科醫師掛號。家長不禁疑惑:「為什麼老師會要我找精神科醫生?我的孩子有那麼嚴重嗎?」
有些家長希望尋求教養第二意見,畢竟周遭親友問也問過,老師建議也做過,但就是效果不彰,孩子行為依舊。
想要徵詢教養第二意見,卻又不知道往哪邊問。聽人家說可以找醫生,但專業醫生到底能提供哪些幫助呢?
【1.評估孩子是否為嚴重精神疾病】
典型精神疾病如自閉症、過動症、注意力缺失、早發精神病、發展障礙、智能不足等,皆需醫師診斷。
【2.評估親子互動盲點】
孩子是人、父母也是人。只要是人,就有其行為模式與盲點。當雙方盲點恰巧踩對方地雷,易動輒得咎、雪上加霜。
父母希望孩子好,孩子也希望親近父母。雙方想更靠近,因方法不對而屢遭挫折。醫師站在第三方角度,旁觀者清。針對盲點提出建議,問題迎刃而解。
【3.評估家庭動力】
家庭是一個系統:家庭成員是齒輪,彼此協調才能運轉。孩童的行為問題往往是家庭系統失衡,光靠孩子改變,效果很差。每個齒輪稍微「喬」一下,系統恢復運轉、家庭動力順暢,孩子問題自然解決。
【4.提供資源連結】
有時孩童面臨困難,家長無法解決,需要外在資源協助。孩童發展遲緩,家長不知早期療育從何處找起,醫療單位可提供資訊。孩童需認知行為治療,家長想自費找治療師,醫院亦可適時轉介。
【5.提供情緒支持】
現在小家庭居多,家長找不到專業人士討論。古早時代,教養問題可找明理長輩請教。從教會系統內找牧師長老、育幼院人員討論。這些人員特色是:有指導經驗、立場超然不偏頗、能給父母情緒支持、對其他家屬具權威,講話有分量、掌握資源,必要時能協調轉介、了解人心(心理學)。
目前國內社區連結不足,這類需求轉到精神醫療單位,由醫療人員扮演過去的諮詢角色。
—
本文節錄自【請問醫生,我的孩子有問題嗎?:精神科醫生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 】作者/ 繪者:劉貞柏醫師,聯經出版。
博客來網路訂購資訊:
http://search.books.com.tw/exep/prod_search.php…